在法属圭亚那一些土著民族中,流行一种特殊的婚前才考验的习俗,通过考验之后才能结婚。考验的方式是总方式是即将结婚的男女放入一个装有荆棘的大布袋中,让他们在里面呆上一昼夜,禁止吃喝,以考验他们是否具有共度难关的决心。因为在大布袋中只要稍动一下,就会被荆棘刺得满身是血,只有双方团结一致才能避免被刺伤。经过这种考验之后,双方的父母才会为他们举行结婚典礼。法属圭亚那的土著人不仅可以买妻,还能卖妻,只不过出售时只能按半价。法属圭亚那的原来的居民是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印第安人。1498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来到圭亚那的海岸。一百多年后荷兰人开始在这里殖民。1604年法国开始侵入,建立居民点。后英国、荷兰、法国和葡萄牙相互争夺此地,直到1816年最后归属法国。1946年法国宣布法属圭亚那为法国的“海外省”。从此以后,许多土著号召自治,尽管从法国独立之恩惠只有5%,部分因法国的政府供应更多的津贴。从1947年开始法属圭亚那拥有有限的自治权。从此该地区在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会有两个议员席。1968年欧洲在库鲁建立了一个航天发射场,亚利安火箭在这个发射场发射。在库鲁,欧洲太空计划,使法属圭亚那的这个角落,变成了现代的世界,并吸引了一些移居到此工作的力量。 1977年成为法国的一个大区。糖和雨林木材成为了殖民地的经济支柱。奴隶们从非洲带了种植糖园的工作,尽管他们的成功被本地的印地安人的敌视和热带的疾病所限制。且在1848年的奴隶制度废除以后,种植园的产量,从来无法配合法国的加勒比海殖民地,本地的工业几乎崩溃了。在大约相同的时间,法国决定减少监狱的费用,将受刑人移民至圭亚那,贡献殖民地的发展。约有70,000罪犯-包括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和亨利papillon charriere,在1852年和1939年之间到达。刚开始,许多流放的罪犯,熬过了恶劣的环境,大部分都死于疟疾和发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圭亚那仍然是罪犯的殖民地法属圭亚那人,主要是信奉罗马天主教,且法语是官方的语言。几乎每个人都说本国的混合语克里奥尔人,法国的Guianese,当时逃亡的黑奴,且美洲印地安人,维持他们自己的宗教,并且说阿拉瓦克语、加勒比语、埃默里永语、Oyapi、Palicur 和瓦亚纳语 。标志符号都和法国连结,法郎、警察和人行道咖啡馆都混合法国的影响——嘉年华会,狂欢节,黑奴木雕和加勒比海音乐、跳舞,带给圭亚那明显的非拉丁气氛。 位于南美洲的东北海岸上,面积堪比爱尔兰或美国的印第安纳州。东部和南部毗邻巴西,北临大西洋,西面是苏里南,沿马罗尼(马罗韦纳)和利塔尼河一线为边界区域。全国约90%的人口几乎不生活在同巴西接壤边疆上的热带雨林,而是从沿海的长滩,逐渐地向低缓的塔马克-哈马克山增加。大多数的圭亚那人,沿着大西洋海岸居住,此区域包含国家大多数有限的道路网。海岸主要与红树属植物沼泽地连成沙滩。动物包括猴子,中南美洲的鳄鱼、南美貘、美洲豹、美洲豹猫和食蚁兽。此地气候湿热,甚至当不下雨时,空气中湿度也重。因国家处于赤道雨林带上,气温徘徊于30°C左右,且年雨量超过2500mm。雨季是从1月到6月,5月雨最多。首都卡宴和大西洋海岸一带较适合居住,大部分的内陆区域较闷热。